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

索  引 号: 000014349/2021-166795 主题分类:
发布机构: 成文日期: 2021年03月02日
标      题: 2020年全省市场环境形势分析报告
发文字号: 发布日期: 2021年03月02日

2020年全省市场环境形势分析报告

发布日期: 2021-03-02 发布机构:

2020年,全省市场监管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市场监管总局工作安排,全面加强市场监管,着力优化市场环境,为全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市场主体逆势快速增长

深化准入制度改革,支持市场主体发展,促进各类市场主体扩大总量、增强活力。

(一)市场准入更加便捷高效。一是持续深化准入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企业名称自主申报,为2188户新业态市场主体“容缺登记”;继续推进登记全程电子化、压减申请材料、注销便利化等改革措施,实现了注销事项“一网通办”,省市两级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1天;在太原、晋中和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试点地区办理事项惠及企业15932户;推进全程电子化登记工作,全省企业设立登记平均网办率达到80%以上。二是深入推进行政审批改革。开展省级以下行政职权事项梳理工作,共梳理“四级四同”职权事项58项,梳理和调整省局行政职权事项776项,实现了“清单之外无审批”;对市场监管方面的16类涉企经营事项分类实施“证照分离”改革;最大限度给开发区赋权,省局34项行政审批职权全部划转至综改示范区、省级开发区行使,赋权数量占到省本级赋权总数的50%以上;“食品经营许可系统”“行政审批信息系统”与省政府“一网通办”系统实现对接,梳理公示行政审批标准化办事流程112项、公共服务事项40项。

(二)疫情防控和推进复工复产有力有效。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果断采取了禁止野生动物交易、禁止聚集性就餐、禁止退烧药销售等管控措施,从严、从快查处质量、价格、食品、药品等违法行为,超常规建立应急机制、超强度履行监管职责,在大战大考中彰显了使命担当。围绕复工复产,省局第一时间出台支持市场主体发展22条,对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马上办简化办,对疫情防控产品检测资质审批事项特事特办,为复工复产企业检定校准计量器具35.08万台件,服务企业2.79万家,减免检定校准费用3000余万元。联合8部门出台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15条等政策措施,形成个体工商户复工复产调研报告,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作出重要批示,市场监管总局以要情专报的形式上报中办、国办;针对个体工商户融资难问题,与省邮储银行合作推进“百亿送贷”活动,打通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复工复产的“最后一公里”, 2万户小微企业和5万多户个体工商户享受到政策红利,发放贷款达到68亿元。全省市场监管系统在大疫大考、共克时艰中充分发挥了职能作用、彰显了责任担当。省价监局张晓峰同志被评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9名个人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4家单位、6名个人受到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药监局、国家知识产权局表彰。

(三)市场主体快速增长、活力增强。截至12月底,全省市场主体达到283.50万户,同比增长10.1%,连续5年每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率。其中:企业79.34万户(含私营企业71.78万户),个体工商户194.53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9.6万户。从所有制结构看,全省内资企业居主导地位,民营经济活力迸发,外商投资企业相对滞后,民营企业达71.78万户,占内资企业总数的90%以上,民营经济已成为推动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从区域结构看,11个市中太原一枝独秀,保持龙头地位,市场主体达到52.03万户,占全省市场主体总数的18.35%,是全省唯一突破50万户的地级市。排名第2和第3位的分别是运城市36.40万户、晋中市30.89万户,其余地市均未达到30万户,市场主体数量最少的是阳泉市,是全省唯一市场主体未达到10万户的地级市。从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16.32万户,占比5.76%;第二产业23.54万户,占比8.30%;第三产业243.64万户,占比85.94%。第三产业的企业已经占据我省企业总量的绝大多数,但主要集中在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规模较大的企业依然分布在第二产业。从规模结构看,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市场主体达215.77万户,占所有市场主体的76.11%。注册资本(出资额)在2000万以上的市场主体4.69万户,占所有市场主体的1.66%。注册资本在1亿元以上的市场主体8696户,占所有市场主体的0.31%。注册资本在10亿元以上的市场主体676户,占所有市场主体的2.39%。

二、加大竞争执法力度,市场秩序更加公平规范

强化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切实增强执法办案的高压震慑作用,不断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以公正监管、严格执法促进公平竞争。

(一)执法效能、办案力度显著增强。省市县三级市场监管局都成立了执法工作领导小组,构建起“统一指挥、横向协作、纵向联动”的综合执法工作体系;建立完善执法稽查“四个机制”即执法办案联系机制、分类考核激励机制、分级执法指导机制、执法协作联动机制,指导和推动执法办案工作;开展打击网络“特供”“专供”标识商品、涉企违规收费和“转供电”环节违法行为、“守护消费”及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等专项执法和整治行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受到省扫黑办通报表扬,并在全国市场监管系统专项会议上交流经验,被推荐为全国扫黑除恶先进单位;在全国市场监管系统电子取证比武中荣获第八名。长治、运城、临汾市局办案数位列全省前三。全年查处各类违法案件1.42万件,同比增加41%,罚没金额1.72亿元,同比增加169%。其中,查处涉及价格案件1028件,办罚没金额7658.45万元;查处网络交易案件141件,罚没款32.33万元;查处虚假违法广告案件414件,罚没款284.9万元。非法制售口罩、非法销售野生动物、食品非法添加剂、硼砂等案件入选市场监管总局典型案例。

(二)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工作深入实施。建立了公平竞争审查工作考核机制;梳理存量文件34070份,废止214份,修订21份,适用例外规定继续保留4份;开展重点领域反不正当竞争专项行动,立案300件,罚没款657.48万元,移送公安机关案件4起;查处传销案件13件,移送公安机关案件7起,罚设款123.2万元,捣毁传销窝点23个,遣散传销人员720余人。协助总局核查垄断案件问题线索4起。

(三)信用监管工作不断强化。在全国率先出台《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完善工作平台,为全省4170多个政府部门、4.18万余名执法人员实施抽查检查、结果统一公示提供了技术支撑;积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共组织开展市场监管领域部门联查1300余次,涉及21个部门,涵盖32个行业和领域,提早实现部门联合双随机全覆盖、常态化;全省市场监管部门共抽查企业5.2万户,覆盖率达到6.67%,省局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242户重点领域企业开展年报信息抽查审计,问题发现率达62%;优化年报公示系统,创新宣传方式,畅通咨询服务渠道,企业年报率继续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试点工作受到总局信用监管司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归集公示全省各类市场主体行政许可信息115.3万余条、行政处罚信息10.3万余条、抽查检查结果信息36.7万余条,累计为1972户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实施了信用修复。

三、夯实质量基础设施,质量总体水平不断提升

深入实施质量强省战略,大力推进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设施建设。

(一)高质量完成标准化改革试点任务。去年省局3次在全国性标准化工作会上介绍经验,今年1月18日在总局召开的座谈会上向王勇国务委员汇报了标准化改革做法并得到充分肯定,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标准化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将标准化理念、标准化思维、标准化方法渗透到各行各业各领域,以理论武装、思想发动,形成了标准化工作的“山西氛围”;省委连续4年将标准化工作改革纳入重大改革任务清单和先行先试事项,省政府两次召开全省推进会,省人大出台了《山西省标准化条例》,以上率下、高位推动,形成了标准化管理的“山西模式”;全省各级各部门各重点企事业单位都成立了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推动建立了标准化工作考核考评、督查督办、财政保障、人才培养等8项机制,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形成了标准化改革的“山西合力”。省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由试点前的5个增加到目前的43个,国际标准由试点前的6项增加到目前的16项,团体标准由试点前的1项增加到目前的422项,地方标准2018年发布222项,2019年发布231项,今年已发布276项,均创我省历史新高,形成了标准化发展的“山西速度”;标准助推产业快转型、农业创品牌、旅游提品质、政务提效能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标准化推进的“山西特色”。鉴于我省标准化改革力度大、效果好,2020年10月14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太原举办了“2020年世界标准日主题活动”,这是第一次在北京以外的城市举办;召开中西部地区标准化工作座谈会,我局作了重点发言,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充分肯定、高度评价了标准化改革的“山西模式”“山西经验”。

(二)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开展全省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统计,编制《山西省宏观质量状况分析报告(2019年)》;与晋中市政府联合举办2020年全省质量月启动仪式,全程网络向公众直播;省标准化和质量强省领导小组制定2020年质量工作考核方案和指标,强化对地方政府质量工作的考核;印发《关于加强消费品召回管理工作的通知》,召回缺陷消费品2.67万件;组织开展了第三届山西省质量奖评选表彰工作,财政安排质量奖励经费1000万元。

(三)提升计量保障和服务能力。出台加强全省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意见,全省共有社会公用计量标准1852项,今年新建123项,改造提升15项;新申报地方计量技术规范37项,确定立项18项,批准发布11项。推进诚信计量建设规范地方标准制定工作,发布《供水单位诚信计量建设规范》《供气企业诚信计量建设规范》《成品油经营企业诚信计量建设规范》《售电企业诚信计量建设规范》《验配眼镜企业诚信计量建设规范》等5项地方标准。开展了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及商品包装计量监督检查,抽查234家企业,502个批次产品。开展能效标识监督检查,抽查39家经销企业的100个批次产品。

(四)推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试点开展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参与试点的15家小微企业都取得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企业利润逆势增长近500万元,3个案例入选总局良好案例,在总局“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推进会上作了经验交流。认证活动日常监管检查认证证书429张,涉及获证组织220家,限期整改83家。编制《山西省检验检测服务业发展报告》,为指导推进检验检测改革发展提供参考;整合市场监管、农业农村、粮食和储备、药监等部门的22个省市级检验机构组建了山西省检验检测中心(山西省标准计量技术研究院);组织开展资质认定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抽查,抽查523家,抽查比例达44%,责令改正103家,立案查处13家。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各类检验检测机构1270家,从业人员2.72万人,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8.93亿元。民营机构占比从2019年的52.3%增长到61.08%,企业性质的机构比例达到77.73%,高于全国67.96%的平均水平,产值过千万的检验检测机构达到88家。检验机构数量、从业人数、行业营收等主要数据均实现增长,进一步走上市场化、集约化发展道路,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四、加强风险隐患排查,安全监管形势保持稳定

坚守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市场监管领域“三大安全”形势总体稳定。

(一)食品安全总体状况平稳向好。抓责任落实,制定《山西省食品安全监管事权清单》,明确有关部门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划清监管事权;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省级跟踪督办、履职检查、评议考核系统,压实各市及相关部门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忻州、晋中、晋城、运城、吕梁等5市市长担任食安委主任。抓专项整治,组织开展了固体饮料、压片糖果和代用茶专项整治行动、肉制品和婴幼儿辅助食品生产企业专项监督检查、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清理整治行动、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专项行动、农村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食品标签标识专项监督检查和食品安全集中整治百日行动等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查处食品违法案件4441件,涉案金额686.2万元,罚没2889.3 万元。成功举办“省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校园食堂全部实现“明厨亮灶”。抓隐患治理,建立问题、整改、责任“三清单”,实施台账式管理,发现并消除风险隐患点3685个。针对进口冷冻冷藏肉品,牵头制定了进口冷冻冷藏肉品总仓建设工作方案,11个市已全部完成总仓设置并投入运行,成为全国首家覆盖全省建设集中监管总仓的省份。加强食品安全监督抽查,省市县三级共完成抽样19.37万批次,检出不合格2174批次,合格率为98.87%,完成核查处置任务2707件,核查处置率达100%,发布食品监督抽检信息通告41期。全省食品检验量达5.2批次/千人,超出全国平均4.4批次/千人的水平。

(二)特种设备安全形势整体稳定。标准化管理推进安全责任落实,颁布实施《特种设备使用单位主体责任规范》《特种设备风险分级管控实施指南》《特种设备隐患排查治理实施指南》等5项地方标准,推动主体责任落实标准化、清单化、流程化。专项整治带动监管到位,开展特种设备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压力管道、高层建筑电梯、快开门式压力容器、综合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抽查及国庆中秋旅游景区特种设备安全专项整治,共检查单位1.28万家,下达安全监察指令1980份,处罚226.8万元。多措并举推动监管能力提升,上线运行“特种设备智慧监管平台”“大型游乐设施监控平台”(此项工作为全国首创),推进电梯应急处置平台和“气瓶信息化监管平台”建设,94.79%的在用设备实现在线监控。出台电梯维护保养模式和电梯检验检测方式改革方案,推动“物联网+维保”,电梯责任保险覆盖率达54.2%,其中晋城达到73%。举办全省特种设备无损检测、焊接职业技能大赛,切实提高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能力水平。

(三)工业产品质量安全形势平稳可控。完善制度规范产品质量监督抽查行为,先后出台招标工作管理制度、不合格产品后处理工作暂行规定、样品处置规定等制度和规定。制定实施细则加大抽查力度,制定了监督抽查实施细则288份,印发方案和通知24份,共完成省级监督抽查1.23万批次,风险监测2000批次,对912批次不合格产品进行了后处理。开展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加强重要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排查,检查获证企业519家,发现问题企业110家。开展危险化学品及其包装物和常压罐体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排查,排查生产企业246家,发现质量安全隐患216起。开展电线电缆和防爆电气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检查生产企业72家,经销单位856家,发现的问题已全部进行整改。

五、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有力助推了创新生态建设

努力打通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和服务全链条,知识产权工作取得新突破。一是强化顶层设计,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实施意见》;《山西省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已经省人大常委会一审,进入二审修改阶段;联合省高院、省司法厅、省版权局印发《关于建立知识产权司法审判与行政执法协调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意见》;组织召开华北五省区市知识产权保护协作交流会,签订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协作协议书。二是加强服务监管,中国(山西)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建设,这是中部地区第一家可面向全省服务的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成后将在新能源和现代装备制造业专利快速预审、快速确权、快速维权,和专利分析导航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省编办发文要求市级市场监管部门加挂知识产权局牌子;以中国(山西)维权援助中心为依托,在八个市(县、区)建立维权援助分中心和工作站;印发《关于加强知识产权执法办案的通知》,开展知识产权“铁拳行动”和“蓝天行动”,核查违规代理线索584条,查办专利侵权案件14件,罚没53.429万元。三是促进转化应用,太原市获批全国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中央财政给予 1.5 亿元资金支持;“大同黄花”入选2020年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项目(全国七个之一);太原理工大学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和第二批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山西省知识产权技术服务中心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列入第四批在华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筹建名单;制定《省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支持政策实施细则》,组织实施2020年省级专利推广实施资助专项计划;支持帮助山西药茶商标专利申请,6个“山西药茶”外观设计获专利授权,31个类别的5个商标获名称注册。四是注重示范带动,确定太原市永乐苑阳光双语小学等3所学校为我省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示范学校,太原市第十五中学校等15所学校为我省中小知识产权教育试点学校,太原理工大学入选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六、完善消费维权机制,消费者获得感显著增强。

牢固树立消费者至上理念,加强消费维权工作,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持续优化消费环境。一是建立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单位由 18个调整为26个,组织召开联席会议,推动市县完善联席会议制度。探索建立消保机构、投诉举报中心、消协组织三位一体的“三消”联动维权机制。二是完善12315执法体系,指导推进12315线上线下一体化建设,完善12315接办、转办、查办、督办、反馈机制,推进与12345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将3000余个消费维权投诉服务站连接到手机投诉平台,基本实现ODR快速消费投诉解决机制。全省各级12315机构,共受理投诉举报咨询36.29万件,同比增加214.86%。其中,投诉17.62万件,占受理总量的48.54%,同比增加370.78%;举报2.78万件,占受理总量的7.66%,同比增加253.81%;咨询15.89万件,占受理总量的43.80%,同比增加127.11%。投诉案件中,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3295.7万元,涉及争议金额1.13亿万元。从投诉情况看,排前三名的商品类是:食品、服装鞋帽、交通工具;排前三名的服务类是:餐饮和住宿服务,销售服务,物业服务。从举报情况看,违法行为排名前三位的是:广告违法行为、价格违法行为、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三是加大“3·15”宣传力度,围绕“凝聚你我力量”主题,在电视台录制2020年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制作播放“3·15”专题宣传片和12315公益广告宣传片,公布消费维权典型案例和投诉热点,举办“市场监管.消费维权”法律知识竞赛活动,全省线上参赛累计25193人。全省共组织线上普法、咨询宣传活动810余场次,新闻发布会109次。四是开展放心消费创建,加快培育和打造一批放心消费示范企业、示范商圈、示范餐饮、示范景区,提升消费品质、提振消费信心、推动消费升级、释放消费潜力。2020年全省共创建示范街62个,示范店1519个。

虽然全省市场环境形势持续改善,但与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要求相比,与全省人民群众期待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市场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一些市场监管工作亟待加强和改进。一是需要进一步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目前,全省市场主体总量仅占全国的2.1%,千人拥有企业21户,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8户。要把培育市场主体作为硬核任务,加大改革力度、优化营商环境,确保市场主体进得来进得快、快发展大发展。二是需要进一步夯实质量基础设施。三届中国质量奖共评出中国质量奖 23 个,提名奖 216 个,我省仅获得3项提名奖。全国有 466 个国家级质检中心,我省只有 9 个,占比 1.9%。这反映了我省质量工作相对滞后,质量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要不断加强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体系和能力建设,深化质量基础设施融合发展。三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我省有效发明专利授权量、有效商标注册量都不足全国的1%。1989年开展中国专利奖评选以来,已举办21届,我省从未得过金奖、银奖。为此,必须强化赶超意识,通过高位谋划、强力推进,不断增强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能力水平,推动知识产权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四是需要进一步强化安全监管。我省食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隐患还未完全根除,本质安全基础还不牢固,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创新监管方式、完善监管制度、提高监管水平。五是需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办案力度。虽然今年案件数、大要案件数比去年大幅提升,但执法办案作为监管的重要手段和打击违法行为的有力武器,全系统仍需进一步强化办案意识、提高办案能力、加大办案力度。六是需要进一步深化市场监管体制机制改革。机构改革后,完成了组织架构重建、实现了机构职能调整,只是解决了“面”上问题,真正要发生“化学反应”,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要持续做好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推进机构职能优化、业务深度整合、干部融合,注重处理好上下、左右、内外关系,完善上下联动的制度机制,确保全省市场统一、监管统一。

2021年,全省市场监管部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场监管总局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聚焦服务我省转型出雏型开好局这一工作主线,筹备全省质量、知识产权两个大会,深化“证照分离”、知识产权、质量和标准化工作三项改革,办好省局智慧监管指挥平台启动运行、中国(山西)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成运行、省检验检测中心高效运行、国家级质检和计量中心建设取得新突破四件大事,强化政治、纪律、法治、基层、能力五项保障,实现市场准入提速、产品服务提质、知识产权提级、执法办案提能、安全监管提力、创新监管提效“六提”目标,为我省加快转型发展蹚新路、出雏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版权所有: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地址:太原市长风街108号 邮编:030006

晋公网安备14010502050547 网站标识码:1400000083 通讯备案:晋ICP备12000773号

效能投诉:    联系我们    邮箱:sxsscjdglj@163.com